“杨代表”履职记:机关和基层之间如何架起“连心桥”
第79集团军某旅通过士兵代表在机关与基层之间架起“连心桥”,请看——
“杨代表”履职记
■解放军报记者 宋子洵 特约通讯员 叶洪林
“专业训练已经展开,损坏的教练车炮管至今未予以更换,影响下一步实弹训练。”1月上旬,第79集团军某旅第一季度“士兵接待日”活动现场,一名皮肤黝黑、长着国字脸的四级军士长在“士兵代表席”上声音洪亮地提出问题。
这名四级军士长就是杨开,这已经是他第五次担任士兵代表。别看他现在站在台上提起意见有条不紊,不见丝毫紧张,但谈及成为士兵代表的经历,他直言“压力还是挺大的”。
去年初,该旅首次开展“士兵接待日”活动。与每半年一次、匿名提交的“致党委一封信”不同,“士兵接待日”要求机关基层当面锣、对面鼓,这无形中给基层官兵增添了压力:只讲好听的,失去了活动本身的意义;提意见建议,事后会不会被机关“揪辫子”“穿小鞋”?
“怎么说”“说什么”“谁来说”成了连队主官的闹心事。“杨班长军事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又心直口快,有过给机关提意见的经历,让他当士兵代表肯定合适。”最终,在征求官兵意见时,大家一致推举杨开。
原来,2019年,该旅列装某新型步战车。既无教材又没经验,但1个月后就要参加跨区演习。大家为此焦头烂额却又束手无策之际,杨开提出建议:一边连线厂家技术人员和院校专家远程指导,一边打破建制,由先列装分队帮带后列装分队,建立互助模块,在最短时间内让装备形成战斗力。
建议上报机关,很快得到肯定答复。这让杨开坚定了有意见就提、有需求就报的想法,也让大家对他的大局观念和“直言不讳”留下深刻印象。
“当时想着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有啥就说啥,哪承想后来我还成‘代言人’了。”杨开打趣道。他告诉记者,对于基层的顾虑,旅党委其实有所考虑。为让士兵代表大胆直言,他们制订了奖惩措施,对提出“金点子”的官兵给予奖励。
“虽然有党委表态当后盾,但刚开始时,我是硬着头皮冲上去的。”杨开当上士兵代表后的“第一炮”是关于机关过多派遣公差、打乱连队正常秩序的。发言虽然响亮,但听着自己的声音从音响传出,看着在本子上记录的旅领导,还有其余士兵代表们惊讶的表情,他心里直“打鼓”。
没想到几天后,旅党委出台了一条“机关派遣公差必须报值班首长批准”的规定,基层官兵们纷纷点赞,这让杨开和其他士兵代表尝到了甜头。
随后,“营地距市区较远,周末集体外出,能否由机关派车统一接送”“装备器材需要更新,机关能否予以经费支持”等一系列意见建议被旅党委采纳,并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
因为士兵代表的身份,杨开经常上下两头跑。“基层有难处,机关也不容易。”据他介绍,有一次,士兵代表们反映,官兵身份证到期,办证材料交付旅人力资源科后,几个月过去也没有下发新证,大家认为机关有懒政怠工之嫌。实际上,当时是新兵入伍、老兵退伍之际,正是这个科室最忙的时候。而且有不少申办材料信息错漏,交到地方公安局后被打回,正准备修正补充。“我们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传达给连队官兵,避免大家产生误解。但遇到新问题还得说、有意见还得提。”杨开说道。
“基层不避短,机关不避难,这种良性互动,是促进部队发展和战斗力提升的‘催化剂’。”该旅领导介绍,一年多来,旅机关通过士兵代表收集官兵意见建议785条,做到了条条有回应、件件有反馈。
微议录
基层官兵是难得的“诤友”
■第79集团军某旅政治委员 邢尚豪
机关作风实不实,部队建设好不好,基层官兵作为“神经末梢”,感受最直观、最有发言权。如果脱离了这个基层主体,即使抓建基层招法再多,服务基层方法再好,也难免变成形式主义的草稿、官僚主义的噱头。
“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抓建基层的过程中,基层官兵就是“诤友”。我们不仅要敢于听真话,更要让基层官兵敢于说真话、提意见。要多培养像杨开一样的士兵代表,鼓励他们发挥好机关基层的“连心桥”和“润滑剂”作用,把耳朵贴近基层,把关怀送到基层,以基层建设需求为镜子,以官兵是否满意为抓手,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办法,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