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持续推进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工作
使命如磐 初心依旧
——国防科技大学持续推进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工作侧记
■陈林峰 吴 双 解放军报记者 赛宗宝
115、275、812,分别是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至2019年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的总数。更可喜的是,学校现有千余名转改文职人员中,博士学历占70%、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27%、40岁以下科技人才占90%。
数字无言,但数字背后是一次次使命如磐的人生抉择,是一句句初心依旧的响亮回答,是一个个心系强军的感人故事,承载着转改文职人员对军队的深沉眷恋和对国防事业的执着热爱,无疑也是重建重塑后,国防科技大学矢志强军兴校,持续推进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工作交出的优秀答卷。
转身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2017年,学校开始启动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工作。
校党委坚持把推进转改工作作为落实国防和军队改革任务的重要举措,确保人才质量不降档、科研攻关不断线。为此,他们把转改工作纳入学校人力资源建设整体规划,把推进转改工作当作战略工程、主官工程来抓,千方百计稳定保留优秀骨干人才。
改革催生新机遇,也带来新考验。转改工作开展初期,不少现役干部对身份变换、上升空间、待遇保障等方面心存顾虑。从众观望等等看、别人议论怎么办、未来发展如何算,是转改初期不少现役干部的真实写照。
针对转改中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校党委多次调研论证,先后两次邀请军委有关部门来校进行政策宣讲,广泛开展思想发动和普遍摸底,有针对性做好答疑解惑和一人一事工作,大力宣扬转改中涌现出的突出典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学校首批现役干部转改文职人员中,既有国防科技领域的知名专家,又有学科学术带头人;既有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又有青年创新拔尖人才。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教授、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曾立,在首批转改中年龄最大,他对记者说:“因为国家和军队的培养,我从一名军校专科生成长为教授、博导和大校军官,不管将来穿什么衣服,只要能在部队工作,我愿意继续坚守自己的岗位。”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吴庆波、余杰,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获得者王孝杰、柳珑,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王耀华、杨雄、王衍飞等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主动转改,营造了良好的转改导向:转身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信息通信学院试验训练基地副主任王飞说:“内心坚定才是最大的稳定,军旅情怀永远无法忘怀。无论何种身份,都是在部队工作,都是为强军事业作贡献。”
率先突破释放政策红利
“现役转改是新时代退役安置的一种全新方式,是鼓励转改文职人员继续为国防和军队事业服务的新途径。”采访中,校领导告诉记者,首批转改文职人员形成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打消了更多人的顾虑,进一步激发了优秀人才的转改积极性。如今,转改后的文职人员在岗位上依然发挥着顶梁柱作用。
作为文职人员有关政策试点单位,学校针对前期调研中发现的文职人员配套政策不够明朗、激励机制不够明确、职业发展路径不够清晰等问题,在部分领域先行先试,以点带面率先突破,释放转改政策红利。不但“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明确转改文职人员已取得上一级职称的,可以直接晋升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现阶段转改文职人员晋职晋级、职称评审,不受选升和结构比例限制;在遴选人才计划支持对象、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转改文职人员重点支持;同等条件下,优先任命转改文职人员担任专业技术领导。学校第一时间为大家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平台账”,通过多种形式将政策红利全释放、利好消息全覆盖,解决转改文职人员的后顾之忧。
学校所属文理学院在积极做好一人一事工作基础上,用好各项政策,协调解决家属随军安置和子女入托等多项实际困难。空天科学学院利用多平台多场合宣扬成绩突出的文职人员典型先进事迹,优先推荐拟转改文职人员评定上一级专业技术职称。2019年度转改工作开展后,该院许多教员主动申请转改。电子对抗学院汇总下发《不同退役方式待遇比较分析表》,用看得见的数据解疑释惑。该院高级工程师琚振认真分析转改前景后,把原本提前退休的申请调整为转改申请,继续坚守国防事业。军事基础教育学院党委班子成员逐个与教学系主官谈话,院领导为全体专业技术干部辅导授课,加大政策宣讲阐释力度,深入一线调研掌握情况……
“转改文职人员后,科研平台一样广阔。”第二批申请转改文职人员的余同普教授,是某研究团队核心骨干成员、第16届王大珩光学奖获得者,转改文职人员成为他投身强军事业的新起点。转改后,他在某重点研究项目中一如既往打头阵、当先锋。
在典型示范和政策感召下,全校出现了现役干部争相转改的生动局面。高层次骨干人才积极转。“长江学者”肖侬,“万人计划”入选者周朴、郭得科等一批相关领域顶尖人才,面对地方高薪邀请,初心不改,用实际行动诠释献身国防、投身改革的生动实践。领导干部带头转。校机关、院、系所和学员大队领导等70名行政、专业技术领导干部带头转改。动员家属主动转。文理学院政委徐晓林、电子科学学院院长王雪松动员家属主动转改文职人员。夫妻伉俪结伴转。文理学院林爱津、李春燕,电子对抗学院郭航行、陈璇等军人夫妻同时转改。
身着“孔雀蓝”履行新使命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既然当初选择了军队,就要坚守初心矢志不移,转改文职人员也是投身强军事业。采访中,不少转改文职人员表示,身份虽然变了,但献身国防的初心不变。
2019年底,气象海洋学院某系讲师雷鹏正上交转改申请书的第二天,产生过拿回的冲动。“当初作这个决定时我很纠结,怕过不了自己这关。”13年前携笔从戎,而今主动转改文职,雷鹏正的两次人生重大选择,都是为了留在军队、扎扎实实干一辈子。“我热爱海洋,如今适逢国家和军队大力发展海军、向海图强之际,这就是最适合我的地方,我愿意继续坚守,为国防事业奋斗终生。”
对电子对抗学院2019级博士毕业生董骁来说,他面临的抉择更艰难:毕业时可以选择到某科研院所,不脱军装换一个相关研究方向,或是留校转改,继续自己热爱的事业。经过一番激烈思想斗争,他最终选择留校转改:“我想跟着导师胡以华教授继续干,在学院我的专业所学更能派上用场。”
和很多人经历过一番内心挣扎不同,参加过“银河”“天河”等系列重点工程、现为计算机学院某所副研究员的董勇,递交转改申请书时几乎没有犹豫。作为团队核心技术骨干, 以“银河精神”为标杆、扎根高性能计算研究、矢志科技强军事业,是他始终坚定不移的选择。他说:“无论何种身份,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初心。我个人转改不仅是积极响应军改号召,也可以为年轻人作出表率。”
“2019年,我参军刚好满20年。”和董勇作出同样选择的智能科学学院某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相晓嘉,2003年毕业留校至今,对学校有浓厚感情。在国防科技大学这个创业平台上,他与团队一起完成系列科研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荣立三等功1次,当年矢志从军的青年小伙如今已是科研攻关的中坚力量。
20年后的今天,又一次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相晓嘉,作出响应号召、转改文职的人生抉择。他说:“其实我的考虑很简单,转改文职后,我可以继续在自己熟悉而热爱的校园挥洒光阴和汗水,继续为强军事业奉献智慧和力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