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部队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扫描
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
——全军部队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扫描
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某大队教导员布哈(左)和凉山州梭梭拉打村村民在一起。李结义摄
新疆军区某团官兵在新疆石河子市努尔巴克村开展帮扶活动。周凯威摄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这个伟大奇迹的颜色,一定是中国红。
今天,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1亿左右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减贫同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间奇迹,是中国对人类发展事业的伟大贡献。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参与脱贫攻坚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任务,是我军性质宗旨的具体体现。从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到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再到统筹全局多点发力,全军部队高质量完成参与脱贫攻坚的各项任务,为取得决定性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随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民子弟兵将继续“咬定青山不放松”,更加积极主动投身新的战场,同脱贫群众一道,朝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共同富裕的美好目标坚定前行。
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 河北省阜平县顾家台村
情系太行共建新乡村
农家菜香气四溢,采摘园热闹非凡。春节刚过,游客渐多,在河北省阜平县顾家台村,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张青云,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从曾经的贫困村庄到如今的度假景区,茶余饭后,张青云常与游客围坐在一起,讲述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想起2012年的那个冬天,习主席冒着严寒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顾家台村,张青云至今仍感到暖意融融。
“扶贫政策和对口帮扶,让咱们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如今村里的人气旺了,大家的腰包也鼓了。”看着往来的游客,张青云的脸上笑意盈盈。
“人民子弟兵的帮扶,打开了我们的脱贫思路,更打开了致富奔小康的新局面。”村党支部书记陈国介绍,自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帮扶以来,扶贫工作组多次实地调研,并与村党支部共同商议决定,利用当地自然人文优势,打造乡村旅游产业。
援建民居院落,出资修缮出山通道和环村路灯,开发“乡村过大年”旅游项目……3年间,随着该旅各项帮扶措施陆续落地,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特色美食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看到家乡蓬勃发展,大学生刘娇放弃高薪的工作,回到村里开办农家乐。
2019年底,顾家台村顺利脱贫。在旅游产业支撑该村稳定脱贫基础上,该旅还积极联系地方企业开办箱包加工、蘑菇种植等产业。
“以前,大家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的很多。如今的好日子让村里迎来了返乡潮。”陈国说。
(尚鹏振 陈 城)
海军士官学校 安徽省金寨县海娃希望小学
山海携手托举求学梦
“我的学校是解放军帮建的,和城里的学校一模一样。”
新学期开学,家住安徽省金寨县龙马村的陈如愿,“如愿”走进海娃希望小学接受学前教育。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陈如愿的小脸上满是兴奋。
2016年,海军士官学校与金寨县燕子河中心小学签订扶贫帮困协议,“山与海”的故事由此开始。
第一次来到这所小学的大岩教学点时,1位老师、7个孩子、3间瓦房的景象让扶贫工作队官兵十分震惊。“这些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大多是贫困学生,没有条件到外面上学。”学校老师纪宏璋说,除了教学,他还要给学生们做饭。有时自己忙不过来,就让妻子来帮忙。
“扶贫先扶智,助力先助学。”海军士官学校党委很快达成一致意见:筹资改善大岩教学点办学条件,让这里的贫困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建教学楼、拓宽操场、砌起围墙……经过大半年的紧张施工,2017年9月10日,海娃希望小学落成,学生们搬进崭新的二层教学楼。随后,海军士官学校又陆续为海娃希望小学建起计算机教室、阅览室等,并组织燕子河中心小学老师进行教学培训。
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吸引不少学生回到家乡读书。学生黄诺伊从小跟务工的父母在合肥市生活并接受了学前教育。升一年级时,父母决定把孩子送回海娃希望小学就读。参观完新学校,黄诺伊父母高兴地说:“学校的环境很好,孩子在这里上学我们很放心!”
(吕海华 江昭奕 吕 晓)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
飞播造林“播种”好日子
初春时节,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气温渐暖,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官兵来到飞播区回访。正在为牛羊添加草料的牧民阿拉腾巴根,拖着不太灵便的腿脚赶忙上前,热情地把官兵迎进屋。
在阿拉腾巴根的新房里,大家喝着热乎乎的奶茶,聊起近况。“我去年卖了上百只羊……”阿拉腾巴根亮出自家账本。
阿拉腾巴根所在的浩坦淖日嘎查,位于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交汇处,村民世代以放牧为生。30多年前,嘎查的牛羊越养越多,草场不断退化。
那些年,阿拉腾巴根夫妻俩要在沙漠里徒步10多公里,才能找到适合放牧的草地。由于他双腿有疾行动不便,经常是清晨出去,天黑才能回来。
那年夏天,阿拉腾巴根有天听见天空中传来轰鸣声,只见飞机一次次低空掠过,不停地播撒草籽。没过几天,当地林业部门上门宣传飞播造林,他不禁暗暗疑惑:“在沙漠上播种,能长出来吗?”
翌年春天,阿拉腾巴根再次踏上飞播区,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沙漠上冒出点点新绿。“再后来,沙漠绿了,风沙小了,牛羊有草吃了!”
这几年,阿拉腾巴根利用飞播种下的优质牧草,联合20多名身体有残疾的乡邻,在政府和部队扶持下创办了养殖场,大伙纷纷走上了致富路。
春日暖阳下,阿拉腾巴根和来访的官兵相谈甚欢:“飞播造林带来了草丰羊肥,以后的日子一定越过越红火!”
(杨觐源 本报特约记者 刘海洋)
火箭军机关 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
红土地上架起“云端路”
虽逢新春佳节,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专业合作社内却是一派忙碌景象。村民们有说有笑,手里也没闲着。堆积成山的花生、白莲、红薯干等特色农产品被分捡包装,发往全国各地。
“足不出户买卖就做成了,多亏了火箭军帮建的电商销售平台!”于都县某农业公司总经理茅建涛介绍,今年春节,澄江村接到大批网络订单。自从有了电商平台,农产品销路畅通,村民又多了一条致富渠道。
今年46岁的村民谭贵生清楚记得,4年前,火箭军精准扶贫工作队帮助村里修通柏油马路后,又着手修建另一条“网上爱民路”——搭建电商平台,解决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
这几年,火箭军机关依托某旅面向村民开办电商培训班,开展电子商务、网络直播、商品营销等理论和实操教学。
谭贵生就是受益者之一。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花生、白莲、红薯干等农产品,全家人均年收入达到1.2万元,2019年底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摘掉了“穷帽子”。
驻村干部谭富荣介绍,目前,已经有10多户村民加入电商行列。在军地共同努力下,2020年澄江村网上销售农产品近百万斤,每户电商年均利润近10万元。
“帮助村民致富,我们还要按下‘快进键’。”火箭军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陆慧喜说,下一步他们将加快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帮助村民在致富路上走得更远。
(本报记者 王卫东 通讯员 桑 朋 周廷扬)
战略支援部队机关 四川省冕宁县彝海村
结盟新寨喜迎八方客
年味儿还未散去,一大早,四川省冕宁县彝海村村民吉克莫萨便打开自家民宿大门,迎接一批批游客的到来。
“以前,我们家住的是快要倒塌的土墙茅草屋,不但经常漏雨,还有老鼠进进出出。”吉克莫萨回忆说。如今的吉克莫萨一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民居。除自家人居住外,他们将空余房间改造成民宿客栈。新居周边建起幼儿园、图书馆,硬化路也通到家门口,生活越来越方便。
2016年,战略支援部队机关与彝海村开展结对帮扶。在军地共同努力下,曾经破烂不堪的“海子堡堡”变成崭新的结盟新寨,彝海村也摇身一变,成为“彝海结盟”红色旅游文化景区。
环顾一排排依山而建、红顶黄墙的新瓦房,记者仿佛置身一座具有鲜明彝族风情的美丽城堡。“结盟新寨不仅是军地合力打造的一项标志性扶贫成果,也是冕宁县红色旅游线路上的主要景点。”村党支部书记马强介绍,新寨投入使用后,村民营业收入翻了好几番。许多家庭通过开办彝家乐、销售土特产、经营民宿等过上了小康生活,全村110多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我家开的这个民宿,一年能收入8万多元。”吉克莫萨说,“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客流量有所下降。但今年春节期间,游客明显多了起来。”开网店、做直播,谈起未来的经营规划,吉克莫萨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
(本报记者 安普忠 王凌硕 通讯员 岳雨彤)
联勤保障部队第982医院 新疆疏附县人民医院
天山见证军医赤子心
“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谢您!感谢解放军!”这是2020年9月17日,新疆疏附县人民医院一名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拔除插管后说的第一句话。
一天夜里,急重症科主任王立超接到紧急通知,这名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重症肺炎,突发呼吸困难、呕吐、意识模糊症状。王立超立即开始实施抢救,他连续3天3夜吃住在科室,经历12次紧急处置,患者的病情逐渐平稳。
王立超是联勤保障部队第982医院第二批援疆医疗队队员。2019年,第982医院与疏附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县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
得知医院要对口援疆时,临近退休年龄的眼科主任刘太平,收起自己放疗后的复查通知单,主动申请赴疆。到达县医院眼科后,他10天完成30多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填补了县医院多项空白。
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文职医生梁卫丰,以当地常见病多发病为统计源、以转诊率高的眼病为突破口,为县医院眼科发展提出“四梁八柱”工程。各项新技术新业务展开后,治愈了许多原来难以收治的患者,先后为县医院医务人员授课40余次,手术、操作带教200余次,县医院眼科团队医疗技术迅速提高。
两年多来,第982医院精准选派医疗专家团队,捐赠医疗办公设备,医疗队队员先后诊疗疑难病例1000余例、开展手术400余台次、带教医务人员45名,填补了10余项县医院技术空白,收到许多患者送来的锦旗和表扬信。
(杨郡杰 本报特约记者 王均波)
云南省怒江军分区 云南省怒江州匹河乡沙瓦村
军民联手编织新生活
春节刚过,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指挥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棒球生产扶贫车间里,44岁的李三妞正熟练地穿针引线,缝制着一个个精致的棒球。
两山夹一江,世代住半山,易地搬迁是沙瓦村村民告别贫困最现实的出路。2019年初,李三妞和全村136户村民一道,易地搬迁到集中安置点,领了钥匙,住进新房。
搬出大山之初,李三妞虽有了整洁明亮的新家,但离开土地总感觉心里没底:“告别贫穷的老寨子,就能致富吗?”
“楼下有工厂,生活有希望。搬下山,能生活,就业是最有效的方式。”云南省怒江军分区驻沙瓦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姜勇介绍,从挂钩帮扶到动员搬迁,从倾力援建到企业引进,怒江军分区围绕助脱贫、兴乡村,积极探索扶贫车间就业扶贫路子,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车间就在安置小区旁边,走路只要5分钟,不限制固定工作时间,工资计件发放。”搬下山没多久,扶贫车间开始招聘工人。经过岗前培训,李三妞顺利在扶贫车间上岗。如今,她每天可以制作几十个棒球,每个棒球可收入2.5元。
沙瓦村党支部书记斯春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扶贫车间已吸纳60多名贫困户就业,通过计件方式每人每月工资可达2000元左右,实现了稳定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好扶贫车间的带动作用,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外出务工劳动力回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姜勇说。
(徐同亚 本报特约记者 柯 穴)
武警黑龙江总队 黑龙江省青冈县昌盛镇幸福村
绿色产业富了幸福村
春风送暖,冰雪消融。2月下旬,黑龙江省青冈县昌盛镇幸福村村民忙着把秸秆送进生物饲料加工厂。“每吨秸秆收购价200元,再也没人一烧了之。天蓝了,空气也好了。”厂长马凌宇说,“不仅如此,秸秆加工出来的生物饲料无添加、销路好,供不应求。”
幸福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2018年在武警黑龙江总队的帮扶下实现整村脱贫。
摘穷帽易,稳增收难。总队扶贫工作队在调研时发现,玉米是当地主要农作物之一,每年残留的玉米秸秆经常被村民一把火烧掉,不仅浪费资源,还造成严重空气污染。
如何走出一条环保与增收双赢的道路?经过研究,总队确定了以玉米秸秆加工生物饲料,带动养殖业和有机肥产业发展的帮扶思路。
很快,总队帮建的生物饲料加工厂顺利落成,不仅“变废为宝”,还增加了就业岗位。村民王志辉就是其中一员。去年底,他成为工厂的一名装袋工。“过去‘猫冬’没收入,现在家门口打工,一年能增收8000元。”
用秸秆生产的生物饲料为养殖节约成本,生产的有机肥也比过去焚烧后的草木灰更有营养价值,一条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搭建起来。去年,村民霍立志养了10头牛。“改喂生物饲料后,节省了2万元。”他掰着指头算账,“一头肉牛售价2万,今年再加养3头!”
(本报记者 吴 敏 通讯员 李冀望)
本版制图:扈 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