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改:一场游戏一场梦
台湾高校毕业典礼。 资料图片
大学博览会上,台湾东海大学的咨询台前。 资料图片
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社会开始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民间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也随之而起。1994年4月10日,台湾200多个民间团体、3万多名民众走向街头,表达教育改革的诉求。他们提出了四项目标:落实小班小校,广设高中大学,推动教育现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就在这一年,台湾当局成立“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简称教改会),着手推动教育改革。不过到了1996年,才正式确定教育松绑、带好每名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建立终身学习社会等5大方向,并将中小学教科书由“一纲一本”改为“一纲多本”。
由此开始,台湾社会教育改革的大幕开启。此后20多年中,台湾当局又推出了一系列教改措施,涉及法令、师资、课程、教学、教科书、财政等方面。虽然,台湾社会各界对于教改颇多微词,但持平而论,教改功过参半。
首先是小班小校已经落实。当然,降低班级人数只是一种策略、过程与手段,并非教育目的。所以,在降低班级人数的同时,台湾各地十分注重发挥小班教学精神及功能。
其次是广设高中大学目标也已经达成。1994年,全台有177所高中,50多所大专院校,大学生人数有25万多人。呼应教改要求,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广设公立高中与大学,并放宽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升格改制的限制,如今全台有300多所高中,160多所大专院校,大学生人数为100多万人,可以说,要考不上大学也难。
其三是高校去行政化。曾几何时,台湾公立大学的校长也一直都采官派、委任制,随着社会风气逐渐开放,教育改革风起云涌,台湾高校去行政化逐步推进,并已经成为常态。1993年,台修订“大学法”,大学校长的自主遴选取得法理基础。按照“大学法”的新规定,台湾各大学校长,由各校组成的遴选委员会产生。校长遴选委员会包括教师代表、行政人员代表、校友代表及社会公正人士,其中教师代表不得少于总数的1/2。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湾高校的校长遴选机制可以说已经趋于成熟稳定。
其四是家长全面参与教育。1999年颁布的台湾“教育基本法”中,就明定家长有参与子女学校教育事务的权利。如今的台湾,所有的学校都有家长会,有学校甚至有家长会办公室。家长全面参与学校教育,学校也借力使力,让办学更加开放多元。
虽然从一开始,台湾的教改就揭橥“快乐学习”的理想,但是20多年的实践表明,台湾的教育一直在“快乐学习”与“追求竞争力”之间摆荡。台湾教改要如何走出困境,知识界认为,有三个途径:一、快乐学习,不等于没有挑战,关键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摒弃加法式教改,聚焦于核心。三、建立高质量教育智库,进行长期规划与质量监控。
台大心理系专任教授连韵文认为,现在教育有两派理论,一派认为小孩要有严格的教育,一派相信要快乐学习,我觉得他们都只各对了一半。他说,真正的重点,不在于该不该考试,而在于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
台师大的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讲座教授宋曜廷表示,就算没有升学考试,不表示平常就不需要评量,但老师应该去发展高层次思考的评量方法,才能真正测试出学生多元能力,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而这正是台湾的老师急需培养的能力。
台湾暨南大学前校长李家同则说,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教改人士没有抓到重点,他们以为减轻学生负担就可以使孩子们快乐学习。事实上,教改从来没有减轻过学生的负担,对于想进明星学校的同学来讲,不论如何改,他都要拼命,所以他们也不见得会很快乐,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可是对于功课不好的小孩,教改对他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对他来讲,这些功课都是他完全不能了解的,他上课一样不快乐。
对于“快乐学习”的争议,岛内舆论认为,过去台湾许多优秀人才会愿意奋力苦读,并到海外留学进一步钻研,最终获致卓越成就,但现在的年轻世代闻苦色变,只要有沾点苦味的事情就不想靠近,去海外也选择轻松无压的游学方式,殊不知无论在职场生涯或产业竞争中,唯有吃苦受挫付出心血努力,才能让自己成长并取得优势。而一个地区竞争力的能源,就来自这些优秀人才的集体拼搏。
台湾的教育改革推动了20多年,有人认为结果是“四不一没有”,也就是说:当局不负责,老师不支持,家长不放心,学生不快乐,外加学生毕业后没有出路,整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不过,尽管争议不断、评价不一,但大家还是不愿意重回旧道。